Page 81 - 国外钢铁技术信息内参(2024年12月)
P. 81

ᇏݓࣁඋ࿐߶






                   的粒子。典型的化合物为 Mg2Si,粒子溶解时发生阳极反应。与此相反,阴极

                   粒子是指与 Al 基体相相比呈阴极的粒子。Al2Cu 和 Al3Fe 就是典型化合物。在

                   阴极粒子表面,溶解氧会发生剧烈的还原反应。但 Al 合金基体相表面的氧化膜                                             ᇏݓࣁඋ࿐߶

                   (钝化膜)具有很强的电气绝缘性,因此几乎不会发生溶解氧的还原反应。相
            ᇏݓࣁඋ࿐߶
                                                                       -
                                                               -
                   反,阴极粒子表面很容易发生 O2+H2O+4e →4OH 反应,发生碱化。由于 Al 是
                   两性金属,被碱化的阴极粒外围的 Al 合金基体相会溶解并形成槽。这被称为沟

                   槽(Trenching)。从沟槽会生成方位性凹坑。随后会生成更大尺寸的凹坑。另

                   外,并非所有被归类为阴极粒子的金属间化合物都是腐蚀的起始点。根据

                   Kakinuma 等人的研究,发现金属间化合物的氧还原活性会随着自然浸泡时间的                                                                         ᇏݓࣁඋ࿐߶

                   推移而改变。此外还指出,在含 Cu 或 Mg 的金属间化合物中,脱合金化和随后
                                          ᇏݓࣁඋ࿐߶
                   在周围析出的 Cu 会进一步激活氧还原反应。

                        如上所述,Al 合金表面会形成局部阳极和局部阴极,直接影响点蚀的发生。

                   因此,在评估 Al 合金的耐点蚀性时,不宜采用不锈钢等动电位阳极极化引起的

                   点蚀电位。而应将腐蚀电位随时间的变化与自然浸泡时的浸蚀程度进行对比。

                        众所周知,铝合金也会发生缝隙腐蚀。但尚不清楚其发生机理是否与不锈

                   钢相同。此外,根据合金成分的不同,进行时效处理后可能容易发生晶间腐蚀
                                                                       ᇏݓࣁඋ࿐߶
 ᇏݓࣁඋ࿐߶
                   和应力腐蚀开裂。未来有望针对不锈钢中 MnS 等物质从微观角度进行系统性研
                   究。

                   5.4 在第二相提供防腐蚀作用的耐腐蚀合金


                        本文在介绍腐蚀机理时考虑到了固溶体合金。这是因为大多数产量较高的

                   钢材都是基于固溶体合金展开合金设计。不过,在有色金属合金中,采用多相

                   合金而非单相合金可以提高耐局部腐蚀性。例如,在 Mg 合金(Mg-Al-Zn)中,
 ᇏݓࣁඋ࿐߶
                   即使α相发生腐蚀,耐腐蚀性优异的β相(Mg17Al12)也能起到阻止腐蚀长大的

                   作用。在热喷涂和烧结材料等领域,已有通过合金多相化实现高耐腐蚀性相关

                   实例的研究报告。人们认为这些合金与 Mg 合金一样,在初始阶段阻止腐蚀长

                   大的相有助于提高耐腐蚀性。Saito 等人开发的一种具有 Mo 富集区域(图中点

                   5)的奥氏体不锈钢(SUS304L 粉末与 2.5%等量 Mo 粉末混合烧结而成)的金

                   属结构如图 55 所示。与相同成分的固溶体合金相比,这种多相合金的耐点蚀性
                   更佳。其原因可能是 Mo 富集区域的耐溶解性高于奥氏体基体相(图 55 中点
            ᇏݓࣁඋ࿐߶


                   CSM 中国金属学会                                               CMISI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78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