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国外钢铁技术信息内参(2024年12月)
P. 59
体(Water Quenched:水淬)。然而,研究发现其耐点蚀性与回火马氏体ᇏݓࣁඋ࿐߶
2.5.6 贝氏体与残留奥氏体 ᇏݓࣁඋ࿐߶
如上所述,固溶 C 会抑制钢的活化溶解。在碳钢中,可以通过从奥氏体区
域冷却和随后的退火来控制固溶 C 的浓度。除马氏体外,贝氏体和残留奥氏体
ᇏݓࣁඋ࿐߶
也经常被用于高强钢的材质设计中。Nishimoto 等人在 1050℃下对 Fe-0.4C-
1.5Si-2Mn 钢进行奥氏体化,然后在 325℃或 425℃下进行奥氏体回火,以生成
含有贝氏体的组织。对其耐点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 31 所示。从图中可以
看出,含贝氏体组织(425℃下保温、325℃下保温)的耐点蚀性不如淬火马氏
(WQ-tempered:水淬-回火)相同。在奥氏体化后,通过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 ᇏݓࣁඋ࿐߶
溶液进行特殊冷却,制成了含贝氏体组织的碳钢 S45C 中也观察到了相同的耐
ᇏݓࣁඋ࿐߶
点蚀性排序。
ᇏݓࣁඋ࿐߶
ᇏݓࣁඋ࿐߶
图 31 NaCl 溶液中等温淬火的 Fe-0.4C-1.5Si-2Mn 钢的点蚀电位。转载自 CC
BY 4.0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条款。版权所有 2023,日本钢铁学会。
Kadowaki 等人在 900℃下对 Fe-0.4C-1.5Si-2Mn 钢进行奥氏体化后,使其在
ᇏݓࣁඋ࿐߶
420℃下保温,得到了具有贝氏体基体相和部分残留奥氏体的试样,如图 32 所
示。然后评估耐点蚀性,并分析点蚀位置。原子力显微镜在水溶液中获得的高
度图像如图 33 所示。箭头所指部分为残留奥氏体。通过浸泡瞬间和浸泡 2 小时
后的图像对比可以看出,该部分没有受到侵蚀,而是基体相受到了侵蚀。因此,
残余奥氏体比贝氏体更耐点蚀。
ᇏݓࣁඋ࿐߶
CSM 中国金属学会 CMISI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