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国外钢铁技术信息内参(2024年12月)
P. 72
ᇏݓࣁඋ࿐߶
界被选择性侵蚀。如图 46 所示,当把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 600~800℃时,通常
会在晶界处析出 Cr 的碳化物(Cr23C6)。这导致在晶界附近会形成 Cr 浓度偏低
的贫 Cr 区。且由于该区域的耐腐蚀性低于晶内,晶界会优先被侵蚀。发生晶间 ᇏݓࣁඋ࿐߶
腐蚀的现象称为敏化(Sensitization)。此外,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铁素体不
ᇏݓࣁඋ࿐߶
锈钢生成 Cr 的碳化物的温度更低,时间更短。这是由于 bcc 比 fcc 的扩散速度
更快。因此,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铁素体不锈钢中的贫 Cr 区能够更早开始恢
复。从而会出现在铁素体不锈钢中析出了 Cr 的碳化物的同时未发生晶间腐蚀的
情况。此外,从高温急冷反而也会提高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ᇏݓࣁඋ࿐߶
ᇏݓࣁඋ࿐߶
图 45 晶间腐蚀(304 不锈钢)
ᇏݓࣁඋ࿐߶
ᇏݓࣁඋ࿐߶
图 46 不锈钢因 Cr 的缺乏而发生的晶间腐蚀
ᇏݓࣁඋ࿐߶
4.2 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模拟敏化 SUS304 晶内和晶界的不锈钢试样的动电位阳极极化曲线如图 47
所示。用硫酸将 Na2SO4 的 pH 值调整为 1 后测得图中数据。通常来说,在晶内
和晶界溶解速度相差较大的电位区域会发生严重的晶间腐蚀。这些电位区域分
为从活化到钝化的区域,以及从钝化到过钝化的区域。上述电位区域均高于腐
蚀电位。因此,通常利用含有氧化剂的酸溶液来评估贫 Cr 程度(晶间腐蚀程
度)。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硫酸-硫酸铜腐蚀试验(JIS G 0575)、硫酸-硫酸
ᇏݓࣁඋ࿐߶
CSM 中国金属学会 CMISI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