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国外钢铁技术信息内参(2025年1月)
P. 76
图 18 马氏体钢松弛试验前后的½a¾位错密度及½b¾M值变化情况
另外Y主张内应力理论的 Hutchinson等人认为Y马氏体相变所产生的内
部应力½第 2种¾具有各向异性Y会促使内部产生剪应力Y容易使施加应力方
向上先发生塑性变形Y从而导致产生较低的弹性极限 尽管尚不清楚内应力分
布于何种显微组织结构Y但通过原位同步辐射衍射试验发现了变形不均匀现象Y
并且发现显微组织 FEM模型中良好地呈现了这一低弹性应力-应变曲线 除上
述理论外Y软化区理论认为在靠近 Ms点的高温侧所形成的板条马氏体由于其
尺寸和自身回火程度等原因导致区域性软化Y会比低温侧所产生的硬质板条马
氏体更早发生塑性变形 该观点与最近在钢铁材料不均匀变形研究中通过广泛
采用的数字图像相关法½DIC¾所发现的马氏体变形过程中部分晶块先行发生
极不均匀变形这一事实相吻合 下一节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3.5不均匀变形的结晶学因素
板条马氏体中Y板条作为层级结构中的最小单元沿着与滑移面相对应的惯
习面 110 平行延伸Y所以除施密特因子½Schmidt factor¾外Y板条形态也会
对塑性变形的敏感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½DIC¾能够实
现对板条马氏体的不均匀屈服行为以及后续加工硬化阶段中的不均匀变形行为
的可视化分析 例如Y图 19所示为淬火后在 450℃条件下回火Y并经约 6%拉
伸变形的 Fe-0.4%C钢试样的 DIC应变分布分析结果及 SEM图 图中明显可见Y
应变根据板条方向呈不均匀分布状Y其中Y高应变区域的等效应变达到 15%Y
但其中也有部分区域几乎未发生塑性变形 石元等人研究认为低合金马氏体钢
½Fe-0.13C-0.25Si-0.92Mn-0.18Cu-0.83Cr-0.32Mo¾中Y 110 和 112 这
2个滑移面共包含 24个滑移系Y并将其分为平行于板条惯习面和不平行于板条
惯习面 2类Y分别将其定义为
板条面内滑移系 和
板条面外滑移系 Y从而计
算出施密特因子½Schmidt factor¾ 同时Y通过对不均匀变形行为进行结晶
学分析发现Y
板条面内滑移系 中施密特因子½Schmidt factor¾较大的晶块
中呈现出明显的应变集中现象 这表明在板条惯习面外的位错运动受到晶块晶
界限制Y这与第 3.2节所述观点一致Y即
晶块尺寸等同于马氏体强度所对应的
有效晶粒尺寸 通过 DIC法所观察到的马氏体不均匀变形组织的变化情况也与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