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国外钢铁技术信息内参(2024年6月)
P. 22
ᇏݓࣁඋ࿐߶
板条状或者板状,极低碳钢情况下一般少见。大致处于
αW 魏氏组织铁素体
回复状态(低位错密度,但比αp 多)
宏观可见块状,但属于由贝氏体铁素体簇构成的转变组 ᇏݓࣁඋ࿐߶
ᇏݓࣁඋ࿐߶
αB 粒状贝氏体铁素体 织。包含位错下部组织,但随着回复的进行,呈现难以
辨别的各种板条形状。
微细板条簇,不伴随碳化物的析出。位错密度高,保存
0
α B 贝氏体铁素体
旧γ晶界。
'
α m 马氏体 位错密度高,保存旧γ晶界 ᇏݓࣁඋ࿐߶
ᇏݓࣁඋ࿐߶
对于贝氏体组织来说,低碳钢具有较高的 Ms 点,这意味着按铁素体形态分
类的下贝氏体不会生成,只会生成上贝氏体。在考虑采用超低碳钢的组织时,
按碳化物弥散度划分贝氏体的方法并不适用。表 4 列出了日本钢铁协会贝氏体
研究小组编制的超低碳钢组织分类。在持续冷却过程中,转变温度会随时间发
生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混合组织。在富碳区域,残余奥氏体、MA、渗碳体
和珠光体作为次生相生成。冷却速度较慢时,会生成宏观块状贝氏体组织,如
ᇏݓࣁඋ࿐߶
ᇏݓࣁඋ࿐߶
粒状贝氏体铁素体,珠光体和 MA 作为次要组织粗大分散,但随着冷却速度的
增加,次要组织的分散会变得更加细微和各向异性,向清晰的贝氏体铁素体组
织转变。这种分类以铁素体占组织大部分的形态为基础,但由于种类繁多而变
得复杂。根据转变机理来考虑则更为简单。由于多边形铁素体和准多边形铁素
体的位错密度很小,并且长大后超出了旧γ晶界,因而都属于扩散导致的先共析
铁素体转变的生成物。故没有必要区分这两种铁素体,它们都应被称为多边形
ᇏݓࣁඋ࿐߶
铁氧体。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和贝氏体铁素体都是上贝氏体组织。与板条马氏体
组织一样,上贝氏体与基体相具有特定的结晶取向关系,并形成晶包或晶块。
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几乎不含碳化物和 MA 等次生相,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只能
宏观地看到块状的包和块状的贝氏体。如果碳含量较高或添加了铌或钼等微合
金元素,淬透性就会增大,MA 的形成也会增加,因此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态会
变得更加明显。由于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和贝氏体铁素体与铁素体具有基本相同
ᇏݓࣁඋ࿐߶
的特征,因此应归类为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与贝氏体铁素体不同,区别在于
CSM 中国金属学会 CMISI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19